机器人进厂已成为产业风口,当前正从“炫技”迈向“真干活”的商用提速初期阶段。
图片来源:图片由Ai生成
产业现状:2025年成为工业应用拐点。乐聚“夸父”已实现物料搬运与分拣,魔法原子“小麦”可稳定点胶作业;特斯拉、宝马、比亚迪等纷纷引入测试,江苏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核心驱动力:
技术突破:AI大模型提升智能水平,核心部件国产化降本增效;
劳动力短缺:重体力岗位招工难,推动机器人替代;
政策支持:国家将机器人列为战略重点,推动智能制造。
现实挑战:
成本仍高,投资回报周期不明;
复杂任务稳定性和良品率待验证;
场景多限于搬运、点胶等标准化环节。
未来展望:
短期(2025-2027):协作机器人率先放量,成本有望降50%;
中期(2028-2030):人形机器人在多工序渗透;
长期:与AI、数字孪生融合,重构生产模式。
结论:风口已至,但需理性布局。建议关注有真实订单的企业、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及深耕工业场景的方案商,制造企业可从标准化环节试点入手,逐步验证与推广。
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无商业用途。(文/看机器人)
美国机器人公司开始倒闭,未来靠什么商业化?
“长沙造”具身智能情绪陪伴机器人亮相世界计算大会
机器人从苏州走到上海,106公里没摔跤,但卡在“规则”与“补给”
宝山:激发机器人产业增长“新动能”
106千米远征不停歇 “上海造”人形机器人走出世界纪录
中国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融入多元场景
“AI新工友”智能专业打孔机器人亮相国际博览会
“机器人同事”为长江隧道打造“坚固铠甲”
2026北京国际人工智能应用与机器人创新博览会
你会买14万元的机器人做家务吗?
用户名
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邮箱
确认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