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谱写百年传奇
作者
参考消息网9月3日报道据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8月11日报道,据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约350万台机器人正与全球77亿人类共同生活,且所有迹象表明其数量似乎即将翻倍。这些机器人大多工作在装配线上,还有一些则进入家庭承担家务。它们能飞行、探测地雷,或在医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少有机器人具有类人外观,更没有机器人能真正自主思考。
当然,上述数据并不包含销量已超2000万台备受欢迎的扫地机器人。家用机器人市场缺乏精确的统计数据,因此家用机器人损坏或换代的情况无法追踪。但毋庸置疑,这一数字必将继续增长,因为目前全球约890家公司正致力于将机器人拓展至尚未涉足的领域。
到2021年,机器人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不过需要澄清的一点是,这里并非仅仅指今天我们熟悉的机器人,因为古代和近现代早有模仿动物和人类形象的自动装置。
1921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剧作《罗梭的万能工人》首演,他在剧名中首次创造了定义此类机器的词汇“Robot”。据称,这个词是他的兄弟约瑟夫受到捷克语单词“Robota”(意为“奴隶”)的启发而创造。这部剧中罗梭公司制造的机器旨在帮人类承担最繁重和令人不快的工作,却如历史上所有奴隶那般最终反抗了人类。
自此之后的百年里,机器人走出虚构。
由于自动化的机器在小说中出现的时间早于现实世界,因而衍生“类人化”期待。但人类一直对自己的复刻品心存恐惧,正是这种恐惧促使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于1942年在科幻小说中提出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以防御尚未存在的机器威胁。但是,阿西莫夫小说中的机器至今仍未出现,因为即便是基于科学知识的想象也与现实存在鸿沟。
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机器人实验室教授卡洛斯·巴拉格尔指出,“研究人员仍相信未来某个时刻我们会拥有协作型机器人伙伴,它们将为我们提供帮助,但其设计与行为仍有诸多待解难题”。在诸多待解难题当中,人体经过漫长的演化,称得上是迄今为止“创造出的”近乎完美的机器之一。
人类几乎不假思索的很多动作目前仍然难以被技术复现。巴拉格尔说:“我们双足形式的行走方式足够复杂,婴儿需要一年才能学会。操纵同样困难:从桌面拿起杯子是很复杂的动作,因为首先涉及感知,需要识别出台面上的东西是杯子,然后是几何计算进行定位,感知杯子的距离、方向……最后规划拿起的方式。行走、操纵和感知都是复杂问题,有些细节仍未完全解决。”
1958年,乔治·迪沃尔和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在美国创立了尤尼梅申公司,发明了被视为现代首个机器人的铰接式机械臂。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主任罗德尼·A·布鲁克斯描述这台重达两吨的机器,是“巨大而笨拙的手臂。通过原始的磁鼓存储器编程可以让它执行一系列重复性的动作,比如移动,张开手掌抓取,或者操控手上连接的焊枪”。最初,它的发明者甚至都没有想过把它称为“机器人”:它的商品名是“尤尼梅特”,定义是程序化的物品传送装置。
这款设备的目标用户是重复性极高的装配线,但推广极难。拜访46家企业融资未果后,迪沃尔和恩格尔伯格意识到,或许借用当时在影视作品中非常流行的“机器人”一词来指代他们的发明可能会打开局面。果然如此:1961年,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他们的发明,在新泽西州的汽车制造工厂采用尤尼梅特处理生产线上滚烫的汽车零部件。
很快,汽车行业的另外两大巨头克莱斯勒和福特也纷纷效仿。尤尼梅申公司又制造了其他机器人,用于处理零部件组装、喷漆和黏合剂涂抹等任务。一个伴随机器人技术乃至整个技术领域的问题随之出现:劳工与工会因目睹人的工作被机器取代而爆发抗议。
然而,这一趋势已不可阻挡,现代工厂成为机器人最早占领的领域之一。在随后的几年里,基于尤尼梅特的原理,更轻便、更专业的型号相继问世。日本人迅速跟进:1969年日立公司创造出首台基于视觉识别的自动组装机器人,它能够根据图纸组装物体。1971年,日本成立了第一个机器人协会:日本机器人协会。该协会在1972年更名为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随后,机器人手臂开始配备由计算机控制的传感器,实现了机械手臂可以计算触感和压力,以便处理更小型的零件。此外,日立公司还打造了首个带有动态视觉传感器的工业机器人,用于移动物体,这种机器人能够识别模具中的螺栓,并在模具移动的方向上同步拧紧或松开螺栓。此时的机械臂已经配备了增加其运动能力的关节。1982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开发出首个机器人编程语言AML。
机器人正在不断取得突破,甚至抵达其他星球。1976年降落在火星表面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海盗”火星探测器配备机器人手臂,用于采集土壤样本。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第二次飞行任务中搭载了“加拿大臂”。这些突破无不举世瞩目,但当时并未获得大众关注。当时也会举办像今天一样的机器人展览,尤尼梅特机械臂甚至出现在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中。进入新千年之后,本田公司开发了阿西莫夫那样的双足机器人,随后出现了其他能够行走、跳舞或与人握手的机器人,但是大多数是基于为特定场合预先编写的程序。
非人形载重机器人已经问世很多年:2004年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的波士顿动力公司推出了大狗机器人,它有四条可以调节的腿,能够适应各种地形。这种机器人原本用于军事领域,能够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运输多达150公斤的货物,并借助传感器探测障碍物。虽未服役,却推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设计诞生了更轻便、更具革命性的型号。
在专业机器人领域,“隆巴”扫地机器人或许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隆巴机器人于2002年由美国智能机器人公司(iRobot)推出。该公司由罗德尼·A·布鲁克斯及其他两位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成员创立,它为面向家用服务的商用机器人打开了大门。数十年来,科幻小说一直幻想有机器人能为我们打扫卫生,而在21世纪的现实世界中,机器人本身就是一台吸尘器。然而,未来将远远超出清扫灰尘的范畴,未来几年决定机器人发展的因素不仅是技术层面,还有经济和社会层面。
西班牙机器人和自动化协会负责人亚历克斯·萨尔瓦多指出,人工智能的进步水平以及其分支——机器学习对于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5G网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萨尔瓦多认为5G是“全球机器人技术在短期和中期内最大的加速器之一”。萨尔瓦多认为,从经济层面看,尽管目前家用机器人用户比例“仍然很低”,但家用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将成为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受冲击时支撑机器人行业的关键。
或许最重要的领域是协作式机器人技术。此类机器人技术的设计初衷就是与人类在工厂和生产线上展开互动——作为人类的助手,而不是替代者。协作机器人体积小、重量轻,并且配备了传感器,一旦遇阻或触发警报,它们就会停止运行。其价格使得它们不仅对大型企业而言是可承受的成本,而且其操作比传统机器人简单得多。萨尔瓦多指出,“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编程,而无需事先接受培训”。目前这一领域占全球机器人市场5%,并且正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机器人将继续与我们人类相伴,而且可能不止百年。它们何时能够自主思考并趋近小说里的形象?尚不可知,甚至可能永远不会。此前,它们将走出工厂和家庭等受控环境进入外部世界,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依然障碍重重。
学习能力与人工智能将是克服这些障碍的最佳工具。巴拉格尔指出,“当孩子第一次摔倒时,他们会直挺挺地摔在地上而受伤。在下次摔倒时,他们便会伸出双手保护头部”。这提醒人们注意潜在危险的本能需要通过学习和大脑发育共同形成,而要使技术能够复制这种模式并将其纳入程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常言道:外面的世界充满荆棘,与一个世纪前的预言相反,机器人在其中比人类更加无助。(编译/王萌)
外国记者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采访人形机器人“小合”(新华社)
目录
推荐阅读
-
机器人万台订单落地,优必选、宇树、智元“三国杀”开局,谁主沉浮?
-
3年1000台!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首次迎来具身智能机器人
-
王兴兴,想让机器人干更多活
-
百款机器人扎堆亮相,这里有什么“人机互动”新体验?丨2025外滩大会
-
功勋机器人集中亮相首钢园,服贸会也可以看机器人足球比赛
-
全球首例!阿尔巴尼亚任命AI机器人出任政府部长
来源:财联社综合环球网等媒体报道,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当地时间11日宣布新内阁名单,其中包括任命一个名为“迪埃拉”(在阿尔巴尼...
-
活力中国调研行|机器人出海“打工”,运行里程等于绕赤道999圈
-
机器人进校园 点燃科技梦想
-
探访2025外滩大会:从炫技到应用 机器人走进真实生产生活场景
-
人形机器人:找盟友、广存粮